谈谈初学者为何要保养古琴?

2019-08-08 11:40

  古琴的保养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同时也是比较麻烦的事,由于它是属于木制乐器,所以会涉及到木制乐器的保养、日常携带、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古琴应该如何养护?
 
谈谈初学者为何要保养古琴?
 
  古琴属于半封闭漆器,从古琴底板的龙池、凤沼往里看,腹槽共鸣腔内部没有上漆,直接能看到木头的天然纹理。古琴内部不上漆主要是为了使音色更通透,但也因此古琴的木胎有近一半是直接接触空气,而木细胞的特性是湿胀干缩,既具有很强的吸湿能力又容易因干燥而失水开裂,受环境干湿度影响很大。这也是古琴开裂以及变形(“拱背”或“塌腰”)的主因。“拱背”会使面板距离琴弦过近,导致打板与煞音;而“塌腰”会导致抗指。
 
  古琴从外在形制上来讲,古琴的岳山与承露本身就是两块木头,两者之间本来就有接缝,冬天的时候只是在暖气房里会变得明显,但一般不会影响音色,室内加湿后可防止裂缝扩大。
 
  稍微了解过古琴的人都知道,在制作古琴过程中,有经验的斫琴师会预先对琴材进行自然干燥、浸泡、熏蒸、氧化、高温、碳化等等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琴材的抗吸湿、抗干燥能力、耐腐及结构和声学稳定性,包括在传统工序中的给木胎上漆胎过程中的裹布防裂工序。但是这些工序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古琴因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的影响。
 
  综合一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北方冬天的供暖季,即使是北方本地制作的传统工艺名牌古琴,保养不当依旧有可能出现干裂、变形。尤其是在古琴结构不同木质的拼接处、胶合处,如“岳山”、“承露”、“冠角”、“护轸”周边等,本身来讲古琴就不是一整块木头,在工艺方面来讲,即使使用了裹布工艺,但也会存在拼接的接缝,这并非质量问题。古琴在气候过度干燥时,这些原本不甚明显的缝会扩大,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前期琴材处理所不能顾全的地方。而且,这种情况在古代传世名琴中也较为常见。市场上也有见过一些普通厂家音色比较一般的便宜普及练习琴,使用几年都没有出现明显裂缝的。因此,不应以古琴某些部位是否出现开缝,来判断古琴制作工艺是否传统及质量问题。
 
  现在通过大量的观察古代琴传世实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古代琴的漆面、岳山龙龈、琴轸、护轸、雁足等,都会有过较多的修补、更换痕迹,还有的传世古琴经过数次修补,所以在琴界有老话讲“十琴九修”。除这些老琴外,新制古琴的使用情况,古琴的磨损、不同配件结合处接缝增大也很常见。除了因经常弹奏(如左手将弦按于面板上左右滑动)产生的正常磨损,还有相当一部分古琴上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保养不当所致。因此,为更好的保护爱琴,减少修补次数,养成良好的养护习惯非常必要。
 
谈谈初学者为何要保养古琴?
 
  古琴的日常摆放,一般来讲,都是弹奏时琴头朝右平放于桌面,琴轸出桌面右端三指到五指左右的距离即可,这样方便随时调弦,并且要记得在琴与桌面的接触处垫上防滑垫,以防止古琴打滑,琴凳高度以弹琴人从手扶琴面小臂保持水平时最为合适。古琴存放的环境要防止阳光直晒、落灰和不要放在太靠近散热器的地方,古琴存放的环境要尽量避免湿度和温度的骤变。长期不弹时古琴用专用的挂钩钩在凤沼孔内,琴尾向上悬挂于墙上,注意挂钩外端到墙面的距离一般在3-5cm左右,这样可以保证琴的自然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