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古琴的流程

2018-12-06 11:48

  斫琴,“斫”(音啄)是指用刀、斧砍的意思。斫琴指的是对中国传统乐器——古琴进行精工细做的一种工艺技术。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制作古琴的流程
 
 

  斫制第一步:选材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过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制作古琴的流程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
 
  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所以如果用此材做琴前是需要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之为返阳。
 
  然,并非是木材越老越好。有些老木已朽,不堪再用,且原有的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可用来斫琴,做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色木等都可以做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
 
  琴底可用梓木、枫木,这两种木材做古琴的底板音色会很好,这也是制作小提琴底板的材料,但缺点是易变形,做木材处理时如果做得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
 
  金丝楠:此木较香,硬度适宜做底,然而它会受气候影响产生微变。
 
  红木:不宜制琴,因其音死,共鸣少。
 
  古代名琴的木材除常用的桐梓木外,松、杉、杨、柳、楸、椴、桑、柏等木材也有用。但无论用哪种,都要求年代久远,那些数百年的老木,因为木质干透能很好传音共振。
 
  “材中自有五音”,选好木头,斫琴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块木头发出“和清静远”之音。
 
  先看木质的纹理,定好琴头琴尾。即便是几百年的旧木,在做成琴材毛胚后还得搁置一段时间,待木性稳定后才能继续往下做。
 
  面板要选用纹理顺直的木材。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
 
  琴材的底板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用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这种琴叫“纯阳琴”。
 

  斫琴工具

制作古琴的流程
  木锉刀:可以锉琴肩、腰等导角的地方。
 
  木凿:斫琴最基本的工具,负责铲腹腔等重要部位。
 
  锯子:锯木头用。
 
  水砂纸:打磨面的工具。
 
  刮刀:刮生漆、灰胎之用。
 
  橡皮手套:髹漆时保护皮肤,因为生漆有毒性,极易引起人体过敏。
 
  刷子:上漆时的主要工具,讲究的斫琴师用发刷——将人头发用生漆作为粘结剂,夹以木板制作而成的刷子,称之为发刷,其优点为刷漆软硬适宜,有利于推开粘滞的生漆表层,头发直径又决定了用发刷刷过的痕迹,生漆恰巧可以流平,再加之头发富含蛋白,韧性好不会轻易掉毛,长时间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因此一把制作精致、毛发细密的发刷,可以几乎伴随一位斫琴师一生的时光。在选材上,最受推崇的是小女孩儿的头发为原料,我个人的理解是男性头发直径较粗,硬度较高,小女孩子的头发柔软细密,而现代女性通常都会烫发染发,烫染过的头发在发质上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也不可用,因此头发质地细密柔软没有任何化学损伤的头发,就成了制作发刷的重中之重。
 
  劈刀:削木头时的主要工具。
 
  磨刀石:打磨工具。
 
  刨刀:刨板时的主要工具。
 
  其他工具:铅笔、墨斗、卡尺、麻绳、楔子、电钻、钻头、车床等等,工具以越精良越妙,如各个工具型号齐全,自然使用过程中会更方便。
 

  做面板

       以仲尼琴为例,面板板材要求长1.25米,肩处宽21.5公分,厚5公分。面板边缘的厚度一般为1.2公分左右,加上底板1.8公分为好,上下不可差得太多。
 
 
  制作古琴的流程
 
  底板的长度比面板稍微短一点,厚度是中间厚、边缘薄。
 
  用斧子砍出大致雏形后,再用刨子刨平滑。然后将轸池、龙池凤沼、雁足位置依据合适的尺寸掏空。
 
  特别需要注意龙池和凤沼的位置要隆起一点。龙池和凤沼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示情况而定。当然讲究的应该是龙池为圆形,凤沼为长方形,因为这寓意着天圆地方。
 

  龙池和凤沼的大小与琴发音有直接关系。

 
  龙池的位置以七徽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到合适尺度;凤沼位置以十三徽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以出音最佳为合适尺度。
 
  分头做好琴的面板和底板后,开始挖腔膛。
 
制作古琴的流程
 
 
  腹槽结构决定了出音的优劣。
 
  小心的挖取腔膛是为了一点点去试音,找到那个最佳的数据。
 

  附件:

制作古琴的流程
 
  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轸池板、琴轸、冠角、雁足、尾托等。
 
  附件的选材以象牙第一,玉石次之,紫檀木再次之,此下为老红木、花梨、枣木,次品则有色木和硬杂木等。
 
  实际上古琴的附件用得最早的是枣木,红木是外来的材质,中国本土并不出产。过去有些琴在岳山或者琴额处镶金、象牙或玉,琴轸也有用景泰蓝的,成套的附件则以玉为主,有极少的会以珍贵的翡翠为材。
 
  琴有琴德,古人用奇、古、透、润等九种品德来评价一张琴的品质。一般具备四、五德便是好琴。
 
  美好的音质都是在斫制过程中一遍一遍去试音、去调整,只有反反复复中才能得到有生命力的音色。
 
  挖好腔膛后粘合,这道工序在斫琴中称之为“合琴”。
 
  合琴时用的胶有鱼膘、猪膘,这是传统做法。
 
  当然现在也有用乳胶的,甚至化学胶的。
 
  如果严格按照古法斫制的话,是要用动物胶的,需要斫琴师先熬胶。所谓熬胶就是将动物的皮、膘等,先投入石灰水中浸泡,以溶解出内部的脂肪和杂质,然后洗净,加水煮沸、提取,再进行浓缩、干燥而成。
 
  按提取的次数,可分为一次液、二次液、三次液,而以一次液为最好。
 
  好的胶液,是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橙黄色,无气泡,异味很小。
 
  胶调好后,将胶均匀涂在琴沿周圈,这时最小心的是要保证琴沿的干净与平滑。
 
  合好琴之后要捆绑,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不可让太阳直接暴晒。
 
  胶干后还需要用砂纸打磨平溢出部位的琴面。
 
  古琴木胎合琴后,还有一道工序叫裹布,就是对琴进行的包裹麻布处理,主要目的为防裂,以及粗糙化表面,增强漆灰的粘着力。现在很多斫琴之人放弃了裹布这道工艺,当然也有他们的理由,但还是那句话,我总觉得古人并不比现代人傻,连故宫的殿柱都要裹布,遑论细节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的古琴呢。裹布有通体裹和只裹琴面两种方式,好的斫琴师通常选择的是前者,因为边墙开裂也是古琴常见问题之一。
 
  传统漆艺中裹布,南北略有不同,但最考究的精作漆工艺应该成熟自南方,因此讲究的古琴斫制还是选用纯南派做法的漆糊裹布方法处理古琴。
 
  裹布首先要选布,古人常采麻草之狭长针叶,在水池中泡沤,带皮肉软化腐败后,就只留下了长直的纤维。《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所以裹布选用的是苎麻。
 
  苎麻有粗细之分,细布包裹严密性好,对声音的抑制作用大,适合桐木类声音宏大的古琴使用;粗布疏松硬挺,非水煮棒槌不能熨帖在琴面之上,因此做这道工序时如何让边角无法帖服,这全凭经验和技术了。
 

  上灰胎

 
  古琴琴面木质相对松软,为保护琴而能历经长期的磨损,又要兼具传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因此加上漆灰的工作成为制琴最重要的一环,一般用在琴上的灰胎有以下几种:
 
  鹿角霜:用鹿角霜粉末调和生漆
 
  瓷灰:以瓷器粉末调和生漆
 
  砖灰:以瓦片粉末调和生漆
 
  泥灰:以泥土粉末调和生漆
 
  膏灰:以石膏粉末调和生漆;
 
  血灰:以猪血调和生石膏粉;
 
  八宝灰:以宝石等物粉末调和生漆。
 
  明前的琴灰胎以鹿角霜或八宝灰为主,音的松透度和传导性非常好。明末清初,民间斫琴为了考虑成本,基本开始用大量瓦灰加一点鹿角霜做胎,虽然音色也容易松透,但漆灰容易脱落,寿命很短,为藏琴者不喜。现在低档琴市场大量充斥着瓦灰加鹿角霜或纯瓦灰或者根本没有灰胎的古琴,此种古琴价格低廉,但为琴人不喜。
 
  好的灰胎是有一定的配比的。
 
  一张琴每完成一道工序,斫琴师就会暂停将之搁置在通风阴凉处,等其稳定再进行下一步骤。
 
  刮灰胎和生漆的过程,前后要刮二十多遍,每刮完都要等待干燥。这种干燥并不是纯粹晒干或者吹干,而是必须经过四季的风霜雪雨,把不同时间段的古琴挂起来,像是让它们在自然中生长一样。
 

  漆

 
  古代只有天然漆,也叫生漆或大漆,是漆树的分泌物,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以后我会讲一个生漆篇。
 
  大漆与泥土相排斥,不发生化学反应,对古琴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了木质。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琴能很好的留存至今,大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毒性。敏感的人连闻漆气都会过敏,上漆时要注意通风,否则极易造成皮肤过敏起红疹,奇痒难耐。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漆制成成品后就无毒无害了,所以天然漆器是归于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用具,具有防腐、防潮、简便、色泽稳定典雅等利益,日本常用传统的漆器做餐具,如碗、筷、勺、盘、碟、壶、杯子、酒器、盛器等。
 
  在生漆里调入朱砂或绿松石粉孔雀石粉可以给琴的表面赋予其他美丽的颜色。
 

  髹漆之后是打磨

 
  打磨好的琴就可以定徽位了
 
  徽的取材有金、银、玉、瓷、石决明、蚌、塑料,目前以蚌居多。
 
  古琴的定徽不仅需要精通三分损益律,还需要熟知纯律。因为它是三分损益/纯律混合并用制。所以,优秀的斫琴师都是通晓音律的。
 
  最后,给一张新琴装上琴弦,将发出它诞生以来最初的几个音符。
 
  古琴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另有两根弦是文武之弦。琴头六寸象征六合,还有各种阴阳五行的讲究。古人设计它的时候就寄予厚望,希望它与自然宇宙接通,然后映照与人心与性情,弹琴与斫琴,最后都会上升为“道”。每个督都不急不躁,人做琴、琴养人,一个斫琴之人如果没有一点闲淡中和之气,他的琴可能也不值得信任。
 
  古琴几乎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步发展,在现代社会已无法理解这种文化。恪守古法斫制的斫琴人寥寥无几,因为价格优势,机械流水化迅速生产出来的厂琴大行其道,市场上更是夹杂着各种伪造。原来一张琴的生长和成器、木材质地、斫琴师技艺、演奏者的情怀和琴曲的内涵相须相随,是传统文人社会最清雅高远的一层。如今,古音和古道难寻。